十二字经——德
时间:2018-05-24 09:45
【释义】
德,指品行与品质,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,即顺应自然、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,去发展社会,提升自己。热爱祖国,见义勇为,勤劳俭朴,善良敦厚,尊老爱幼,助人为乐,以及今天所褒扬的爱岗敬业,无私奉献等,皆为中华民族的美德。
至理名言
有德则乐。(《左传》)
有德不可敌。(《左传》)
行德则兴,倍(背)德则崩。(《礼记》)
亡(失)德而富贵,谓之不幸。(汉/班固)
至理名言
立德之本,莫尚乎正心,心正而后身正。(晋/傅玄)
德不优者,不能怀远,才不大者,不能博见。(汉/王充)
无官何患,无钱何惮,休教无德人轻慢。(元/张养浩)
养德百年,丧德一日。(谚语)
故实范例1
德高望重
汉将军李广,以勇敢善战著名,人称他为“飞将军”。他为人朴讷、真诚,人们都愿意和他交往,士卒都愿为他效命。他的品德是这样吸引人,所以司马迁评述他时写道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(《史记》)
故实范例2
伯夷叔齐
孤竹国君的长子名伯夷,次子名叔齐。孤竹君死时遗命立叔齐为君,叔齐要让位给哥哥,逃出国去;伯夷不肯接位,也逃出国。二人决定去周国投文王。到岐山时,文王已死,武王继位,积极准备伐殷。二人认为这只是“以乱易暴”,于是坚决不食周的粮食,去了首阳山,采薇而飠,终于饿死。历史上称他们为“有德洁行之上”。(《吕氏春秋》)